兰草 | 涉江采芙蓉,兰泽多芳草
《古诗十九首》中我很喜欢这首《涉江采芙蓉》,其语言平实、感情真挚:
涉江采芙蓉,兰泽多芳草;采之欲遗谁?所思在远道。还顾望旧乡,长路漫浩浩。同心而离居,忧伤以终老。
人在异乡,泽畔采花,想要送给思念的人,无奈所念之人远在旧乡。同心而不能同居,只能忧伤以终老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中有许多表现类似情感的作品。从前读古诗,很少去追问其中的草木之名,见到“兰泽”,就以为是开满兰花的湿地。后来才知,这里的“兰”是菊科的一类香草,并非兰科的兰花。
↑《本草图谱》 中的兰草
1. 兰草生泽畔
一般认为,唐以前文献中记载的“兰”,多是菊科的佩兰之类。这种香草早在先秦时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里已有记载。“故荼荠不同亩兮,兰茞幽而独芳”,屈原《楚辞》以各类香草“配其忠贞”,“兰”即其中之一。
↑《诗经名物图解》中的兰草
《诗经》中的“兰”是以怎样的方式出场的呢?是用于仪式。
《诗·郑风·溱洧》:“溱与洧,方涣涣兮。士与女,方秉蕳兮”。“蕳”,西汉《毛传》释为“兰”,《韩诗》释为“兰草”。《后汉书》引《韩诗》云:“郑国之俗,三月上巳,之溱、洧两水之上,招魂续魄,秉兰草,祓除不祥。”“祓除不祥”本是一种除凶去垢的原始宗教仪式,在周代的礼制中,这种仪式由女巫执掌,后来渐渐演变为民间的一种习俗。
每年三月上巳节,春水奔流,郑国的青年男女手执兰草来到河边,除凶去垢之外还有另一个目的。南朝盛弘之《荆州記》:“其物可杀虫毒,除不祥。故郑人方春三月,于溱洧之上,士女相与秉蕳而祓除,因以淫泆。”“淫泆”即恣纵逸乐,即诗中所谓“伊其相谑”。
↑《本草图汇》中的兰草
除了用于仪式之外,兰草还有很多实际用途。
《离骚》“纫秋兰以为佩”,是将兰草作为佩饰戴在身上;《九歌·云中君》“浴兰汤兮沐芳”,是以兰草泡水沐浴,在后世成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;上文《荆州記》说兰草可杀虫毒,三国吴人陆机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载兰草“可著粉中藏衣,著书中辟白鱼”,这是用它来防虫,保护衣物和书籍。
从先秦至唐代,兰草无论在民间还是宫苑都曾有过种植。《离骚》“余既滋兰之九畹兮”,陆机说“汉诸池苑及许昌宫中皆种之”,一直到唐代,据医家苏恭记载,兰草“生溪涧水旁,人间已多种之,以饰庭池”。
↑佩兰,叶片三深裂
那么,佩兰这种草究竟长什么样?现代植物学中佩兰(Eupatorium fortunei),为泽兰属植物;茎常为紫色;夏秋开花,头状花序粉红色,生于枝干顶端,花和叶片揉碎有明显的香味。佩兰最具识别性的特征是叶三深裂,能够与其它常见泽兰属植物区分来开。
据《中国植物志》,佩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皆有。野生的佩兰多生于路边灌丛及山沟路旁。1972至1974年,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出土一个绣花香枕,里面装着一种草本植物的瘦果及碎叶残片,经鉴定,这种植物正是佩兰。
↑上图为林泽兰,很可能是《诗经名物图解》之兰草
发现了吗?《本草图谱》 中描绘的兰草确实是叶片三裂的佩兰,但《诗经名物图解》中的却没有这个特征。这可能是因为泽兰属其它物种在古时也做“兰草”使用,如林泽兰(Eupatorium lindleyanum)、白头婆(Eupatorium japonicum)等。
↑上图为白头婆
我曾在北京一片河畔湿地中看到过成片生长的白头婆,我想它可能就是《涉江采芙蓉》里生于兰泽之畔的芳草。
2.兰草为国香
当我们追溯古人眼中“兰”的形象时,会发现香味是其一大特点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”同心同德之人说出的意见,让人感觉像闻到兰草的香气。这句话的前一句我们更为熟悉:“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”
先秦时,兰草已拥有“国香”的美誉。鲁宣公三年(公元前606年),郑文公之妾燕姞[jí]梦见自己的始祖,始祖送她一枝兰草并对她说:“以是为而子。以兰有国香,人服而媚之如是。”“服”,佩也;“媚”,爱也。始祖送兰草,是希望她将来的孩子像国香兰草一样,受到百姓的爱戴。“国香”,杨伯峻释为“香甲于一国”。
在那之后,孔子也以兰花的香味作为标准。《说苑·杂言》引孔子的话:“与善人居,如入兰芷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则与之化矣;与恶人居,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,亦与之化矣。” [1]这里的“芷”也是《楚辞》中多次出现的香草,此乃伞形科当归属白芷(Angelica dahurica);“鲍鱼”则是一种腌制后使其发臭的咸鱼。“鲍鱼之肆”是出售咸鱼的店铺,而“兰芷之室”则是制作兰、芷这类香草佩戴物的屋子。[2]“兰芷之室”与“鲍鱼之肆”相对,在孔子那里是香和臭的两个代表。
↑花卉市场里有时也有佩兰出售
于是我们不得不提出疑问,兰草真的那么香吗?古代那么多香草,为何只有兰草被称为“国香”?我准备买来一闻究竟。在网店搜佩兰,店家打出的招牌都是“去口臭”,价格10到20元一斤不等。收到货,立刻打开闻了闻,一股熟悉的中草药味道,但并不刺鼻,正如店家所说,有其独特和稍大的气味;至于有多香,其实谈不上。可能古人所理解的香草的香,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花香的香,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↑开始结果的佩兰
“国香”兰草在当时还用于类比君子之品格。先秦《文子·上德》“兰芷不为莫服而不芳,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,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愠”,《孔子家语》“且芝兰生于深林,不以无人而不芳。君子修道立德,不谓穷困而改节”,这两条文献均以兰草类比君子之德,即兰草不会因为无人佩戴而不香,以此比喻君子不会因为无人理解而怨恨,不会因为穷困而改节。
先秦时,菊科之兰草就被赋予的这样高尚的品格。这也能解释,为何《楚辞》所载的23种香草中,“兰”出现的频率最高。[3]
而若干年后,当兰科之兰花 “盗取”兰草的名字后,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花中君子。这个故事我们下篇再讲。
(下篇明日推送,敬请赐候)
[1]亦见《孔子家语》卷4:“孔子曰,与善人处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则与之俱化。”《孔子家语》乃魏国王肃收集而成,“芝兰”多见于魏晋以后的书籍,“芝兰”当作“芷兰”。见:〔日〕青木正儿《中华名物考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,2017年,第167、170页。
[2] 《中华名物考》,第171页。
[3] “《楚辞》中一共有18章30句提到‘兰’,单是《离骚》一章就有7句以‘兰’为香草。在屈原的作品中,常以香草喻君子,而香草中又以‘兰’出现频率最高。”见:潘富俊《草木缘情——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》,商务印书馆,2016年,第75页。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植物文化普及者,著有《古典植物园》(商务印书馆,2021.4)。个人微信公众号【古典植物园】。
摄影、图文编辑:蒋某人
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